技术分享
戚继光手下的大将都有哪些?和戚继光一起抗倭的都有哪些人物
还不知道:为什么胡宗宪的名气远不如戚继光的读者,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
大家都知道,戚继光是一代抗倭名将。而另一个抗倭名将胡宗宪,抗倭的功劳比戚继光大,名气却远不如戚继光,甚至很少有人提到他。原因在哪里呢?
胡宗宪剧照
先来看看两人抗倭的成绩。
胡宗宪和戚继光都是安徽人。和戚继光出身于军人世家不同,胡宗宪则是进士,到浙江任巡抚,开始抗倭。他虽然是文人,但性格豪爽,深得将士拥戴。他抗倭的时候,是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,常常几百个倭寇就把数万明军击溃,当地百姓都被吓破了胆。胡宗宪使用计谋,招降倭寇,让他们自相残杀,大大打击了倭寇。后来,因为遭人弹劾,被逮入狱。胡宗宪在狱中服毒自杀,时年55岁。
戚继光剧照
戚继光比胡宗宪小16岁,在胡宗宪麾下干了很长一段时间。抗倭初期经常打败仗,后来被胡宗宪派到浙西招募一批敢死之士,训练成了戚家军,才开始反败为胜。戚继光发威的时候,倭患已经到了后期扫尾阶段,比胡宗宪时候规模小了不少,所以相对容易些。后来,戚继光又被调到蓟门,保卫北疆16年没受侵扰。之后,因遭人弹劾被罢官,在万历十五年抑郁而死,时年60岁。
胡宗宪剧照
当时,胡宗宪是南直隶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总督,抗倭总指挥;戚继光是抗倭大将,在胡宗宪指挥下冲锋陷阵。所以胡宗宪的功劳更大一下。
但结果却完全不同。
严嵩剧照
胡宗宪生在嘉靖时期,当时的首辅大学士是严嵩,负责督军的是赵文华。胡宗宪为了使抗倭顺利进行,争取经费,赢得北京的支持,给严嵩和赵文华都送了很多贿赂。给皇帝,自然更少不了孝敬。他给嘉靖皇帝送了一只白鹿,说是祥瑞,笃信道教的嘉靖龙颜大悦,赐了不少钱币;后来,胡宗宪又送了两只白龟,嘉靖更是高兴,给他加官晋爵。在胡宗宪幕府当幕僚的文人徐渭、茅坤、沈明臣等,都大肆为胡宗宪鼓吹。徐渭专门写了一篇《献白鹿表》,词句华丽,让人倒胃。胡宗宪的这些行为,也遭到了当时和后来文士的大肆批评。
奸臣严嵩
嘉靖四十一年,严嵩倒台后,胡宗宪随之遭到弹劾,被捕入狱。嘉靖认为他抗倭有功,释放出来,让他免职闲住;之后胡宗宪又被弹劾勾结奸臣严嵩父子,重新入狱,直到自尽。
戚继光与他相比,则幸运得多。他比胡宗宪小了近20岁,严嵩很快倒台,继任的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对戚继光都很支持。尤其是张居正,和戚继光关系非常好。只要有和戚继光为难的人,张居正立即出面,把挑事的人调离,而且之后的几任总督如谭纶、梁梦龙等和戚继光关系融洽,从不掣肘。这让戚继光很是得心应手。
戚家军
为什么这些人能这么心甘情愿支持戚继光呢?并非因为他们爱惜人才,为国考虑。而是戚继光和胡宗宪一样做了不少功课。他向这些人大肆行贿,争取支持。更不堪的是,据《万历野获编》记载,戚继光给张居正写信,都是自称“门下走狗”,还经常给张居正送壮阳药海狗肾,张居正很是高兴,吃多了,就浑身燥热,冬天不戴帽子也满头大汗,50多岁了还纳妾逛窑子。最终58岁就死了。
张居正
巴结、行贿上级是官场的风气。胡宗宪、戚继光要想得到支持、减少掣肘必然要给掌权的人送礼。这是传统,也无可厚非。只是胡宗宪的时代,他只能结交严嵩,而戚继光则幸运地遇到了张居正。严嵩翻不了身,结交他的胡宗宪也被视为奸臣,抹去了他的一切功劳;只要一提到他,便被认为是严嵩走狗,导致他的名声非常坏。戚继光依靠的张居正虽然也受到弹劾,但形象还比较好,所以戚继光的光辉形象也就传承到现在了。
倭寇
胡宗宪入狱和死后,他的幕僚们写了不少歌颂他抗倭成绩的文章,为他诉冤,悼念他。只是因为严嵩死敌徐阶在位,不予理睬。但胡宗宪的功绩还是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,给他建了生祠。后来,官方也承认了胡宗宪,恢复了他的官衔,并赐厚葬,给他追加了谥号“襄懋”。
严嵩剧照
尽管如此,胡宗宪的名声依然没有得到恢复,也是令人痛心的。小编觉得,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古人,不能因为他站错了队,就否定一切成绩
戚继光为什么怕老婆-?戚继光夫人叫什么名字
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奇特的女人,一个是文绣,她主动离婚,休掉了自己的丈夫——大清末代皇帝溥仪。还有一个女人,她也休掉了自己的丈夫——民族英雄、抗日名将戚继光,这个女人是“王氏”,她为何要休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丈夫呢?
说起戚继光的婚姻,十分耐人寻味,他13岁定亲,21岁娶妻“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”王氏。这位王氏可不是一般女子,她极其贤惠,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丈夫。那时,戚继光还没出人头地,家里穷得很。有一次,她晚饭烧鱼,把鱼肉最肥美的鱼身中段留给丈夫戚继光吃,她只吃鱼头和鱼尾。戚继光后来知道这个情况,抱着妻子,感动得热泪直流。
网络配图
王氏不仅贤惠,而且有勇有谋。戚继光率部抗击日本倭寇,台州一战,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暂居新河城,城内守军很少。这时,突然有大批日军远程突袭,包围了小小的新河城。情势危急之下,王氏说服守城官兵,动员城中的女人孩子统统穿上戚家军的军服,大大方方地列于城上。城外日军见城墙之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,就以为城中有戚家军的主力部队,吓得立刻后撤。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“空城计”,硬生生地吓退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。
然而,王氏的婚姻随着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,也逐渐走向了死亡。王氏不育,无法为戚继光生养后代。于是,戚继光在36岁的时候,纳了小妾沈氏。王氏万分悲痛,但也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。谁知戚继光不知收敛,在纳了第一个妾不到一年,便又纳了一个小妾陈氏,48岁时,又纳了第三个小妾杨氏。这大大伤害了王氏。
王氏晚年,终于忍受不了不忠的婚姻,于是,“囊括其所蓄,辇而归诸王”,也就是主动和戚继光离婚,自己回娘家了。
网络配图
(二)
王氏,不愿意沉沦在死亡婚姻里,选择离婚分手,我们不能不叹服王氏生活的艺术和勇气。她不是悍妇,她让夫君吃鱼身,自己吃鱼头,被传作历史的美谈;她也不是弱女子,她能够上演空城计,吓退日本军队;更不是小女人,随丈夫领军辗转全国,南平倭寇,北拒蒙古,一个小女人焉能吃得消?
王氏贤惠、刚毅、聪明,更有自己的自尊心,在丈夫的无情荒唐中,最后休掉民族英雄的丈夫,离婚归家,说明她真正是“敢恨敢爱”!
有一首明曲《双调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》,体现了明朝女人的敢爱敢恨,曲词开始,从一位妻子的角度,描写一对年轻夫妻的甜蜜生活,可是好景不长,丈夫有了外遇,心有旁骛,让妻子独守空房,男人却在外面鱼水狂欢,妻子蒙受奇耻大辱,不禁怒火中生,这位女性没有选择沉默,也没有哑忍,更没有逆来顺受,而是以自己的方式,维护妻子的尊严和权利。
网络配图
这首明曲,就像王氏的写照,她爱得如痴如醉,恨得又痛快淋漓。王氏把自己的青春、智慧、爱情……所有的一切,都投给了戚继光,但是,丈夫的负心和绝情,让她生不如死,她的头发白了,身子弱了,但她一息尚存,就要维护自己的尊严,维护自己的权利,我们可以想象——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,饱受婚姻摧残,红颜褪尽,病痛缠身,她挣扎着,冲出死亡的婚姻,不惜离婚来护卫自己的尊严,当年,她面对成千上万的日本人,也要护卫自己的尊严;如今,面对戚继光——这位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,她依旧是那么自尊自爱!
戚继光,直到今天,依旧铭刻在千古忠烈的史册上,五百年过去了,他仍是民族英雄!
王氏呢,她也留给历史四个字——敢爱敢恨…。